美債又崩了!
5月15日,美債收益率集體大漲,各期限收益率均超4%,30年期美債收益率逼近5%大關、10年期美債收益率升破4.5%關口。
本次美債拋售與4月有何區別?
這一幕,讓人不禁聯想起上月的情景。那么,這兩輪美債拋售有何異同點?
據人民日報分析,4月以來美長期國債收益率快速上升及其導致的市場巨震,主要受四重因素驅動:
一是美國政府濫施關稅引發美國經濟再通脹預期;
二是外國投資者購美債意愿進一步下降;
三是美國債收益率單邊飆升導致國債基差交易快速平倉;
四是美國債作為全球安全資產的聲譽被嚴重削弱。
人民日報進一步分析,不排除未來幾個月內美長期國債收益率繼續顯著上升的可能性,這無疑將給美自身帶來更多風險。美債信用嚴重降低,最終動搖的是美元霸權根基。
據財聯社分析,4月的美債拋售頗為反常:當時被人們視作“避險之王”的美債,意外地在貿易戰最令人恐慌的時候出現了暴跌。那時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一度高漲,但美債收益率依然違背常理的飆升。
而眼下,美債同樣走低,但能找到不少支撐這一行情的理由:例如,近期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持續減弱,高盛等投行甚至預估美聯儲要等到年底12月才會降息,這一利率預期變化自然不免會推高美債收益率。同時,隨著美股等風險資產價格的大幅回升,市場情緒的變化也對美債價格不利。
機構觀點不一
國內機構對美債看法存在分歧。
中金公司指出,4月下旬以來美國關稅態度有所軟化,5月12日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重大進展,提升風險偏好,美股與美元都明顯反彈,但這并沒有解決美元美債避險能力下降的問題,如果再次面臨負面沖擊,美元資產可能仍比較脆弱。此外,特朗普政府減稅政策可能導致美國債務加速擴張,利空美債,進一步弱化其避險功能,美債前景不確定性較高。
國泰海通固收研究團隊則認為,美國具有充足的安全墊付機制,短期違約風險不大。美國債務風險被市場高估,經濟衰退仍是主要邏輯,當下的環境更像2011年,中長期來看美債配置價值優于歐債、日債,短期因避險需求流向歐日市場的資金后續有望回流美債市場。
人大重陽報告:美債信用瀕臨破產前夜
4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發布智庫報告警告,當前美國國家信用走向顯性危機,2025年或成美債崩盤元年,須對美國金融市場波動性保持高度警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指出,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推高通脹來削債。然而,高關稅推高物價,壓制需求,卻未帶來實質性產業回流與財政改善,反而令債務負擔加劇,通脹與滯脹風險交織,最終演變為一場政策誤判。
美國信用體系遭重創
報告認為,美國政府正在逐漸失去公信力,多項預測警告,美國2025年陷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超過50%。這些危機使得美元體系脆弱性充分暴露,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全球資本加速撤離美元資產,美債價格暴跌。
報告認為,美債信用正在進入瀕臨破產的前夜,美國經濟社會面臨崩潰的重大風險。數據顯示,美債規模已增至36.2萬億美元,占美國GDP比重高達123%,遠超國際公認的60%警戒線。2025財年美國約有9.3萬億美元的公共持有債務將到期,占總債務的三分之一,債務增速遠超經濟承載力。高額負債加重美國聯邦利息支出,2024財年美國國債凈利息支出高達8820億美元,同比增長33.7%,償債支出史無前例地超過軍費。
報告預測,未來十年美債累計利息開支可能高達13.8萬億美元,幾乎是過去20年通脹調整后總和的兩倍。美國政府的政策失效正加速美債信用崩塌,國際評級機構警告或將下調美國國債評級,國際資本劇烈動蕩,市場對美元霸權可持續性質疑達到歷史峰值。
全球央行持續減持美債
報告指出,全球央行持續減持美債,2024年第三季度美元儲備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比例降至57.4%,創下30年來新低。美股暴跌、債市拋售與美元貶值形成“死亡螺旋”,華爾街金融霸權地位遭受結構性沖擊。全球貨幣秩序步入多極化前夜。
報告指出,美債崩盤非國際金融體系的終點,也非瞬間頃刻之事,而是全球信用體系漫長重構進程的起點——2025年,全球舊的美國霸權逐漸落幕,新的合作共贏秩序破繭,新興經濟體與多極化貨幣體系將重塑秩序。
王文指出,特朗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重創美國信用的做法,直接導致基于美國信用的美債償還能力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當美國信用體系崩塌時,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信任下降,爭相拋售美債,提高美國政府融資成本,不僅加重美國利息償付負擔,還可能迫使政府進一步擴大赤字,加重依賴“借新還舊”與“信用透支”,最終難以為繼,導致融資鏈條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