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行業發展如何?核心企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或進展?國內企業和國際企業技術差距多大?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如何?……
2025年9月10日下午,上海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南京廳內,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的閉門研討會如期舉行。圍繞“左手是AI(人工智能)的基座,右手是機器人和應用”的多項議題,來自AI算力基座、機器人領域及AI應用領域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核心高層,與眾多機構投資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其中,上市公司包括海光信息(688041.SH)、概倫電子(688206.SH)、綠的諧波(688017.SH)、埃夫特(688165.SH)、步科股份(688160.SH)、佰維存儲(688525.SH)以及元琛科技(688659.SH),參會交流的機構投資者則超過60家。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當前AI正在驅動產業鏈加速迭代,多領域已實現局部突破,不少企業突破壟斷、“圍剿”,全球市占率實現飛躍。
當然,整體而言,仍需正視當前AI算力基座、機器人行業在規模、長期生存力、算法等相關方面,與海外發達國家存在的一定差距。但國內科創企業正在迎難而上,正通過應用端牽引、協同研發和持續投入創新,有望快速縮小差距。
算力基座多領域突破顯現
下游客戶對先進制程工藝和自主可控的迫切性增強、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在AI算力基座領域,從芯片設計到存儲、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海光信息、佰維存儲、概倫電子正在為中國AI的加速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海光信息作為擁有CPU(高端通用處理器)與GPGPU(協處理器)雙產品線的企業,已成功實現了多代際產品的研發創新和商業化落地,廣泛應用于金融、通信、互聯網、教育等關鍵行業。”海光信息架構師王博士介紹,除產品線外,海光信息已布局形成“芯片設計—整機交付—軟件生態”的完整鏈條。
“從以‘計算為主’轉向‘AI強化’——大幅提升AI計算性能,公司提前布局高帶寬低延遲的相關技術,并與上下游產業鏈深度協作。”王博士稱。
佰維存儲則聚焦半導體存儲,產品覆蓋NAND Flash(一種非易失性存儲技術)與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深耕手機、個人計算機、服務器三大傳統市場,并在AI穿戴、工業與智能汽車兩大新興領域快速突破。
“2024年,佰維存儲AI新興端側業務收入超10億元,且具備主控芯片設計、封測等全產業鏈服務能力。”佰維存儲總經理何瀚表示,AI本身的發展對存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AI帶來了一些新的應用,需要開發新的解決方案。此外,AI時代存和算需要更多的整合。
“整體來看,這是AI帶來的海量數據處理需求所推動的產業趨勢。本土企業正在積蓄力量、不斷提升能力。”何瀚直言,與此同時,國內先進工藝與高端芯片研發需求的爆發,讓國產EDA也迎來行業生態加速構建。
作為EDA領域的代表,概倫電子總裁楊廉峰指出,通過深耕晶圓廠、存儲器廠及高端芯片設計,概倫電子不僅在海外市場形成了重要的業務布局,過去四年國內業務占比也在快速上升并開始躍居主導。
除了業務布局,面對海外EDA領域的頻繁并購,概倫電子也在科創板上市后,利用上市平臺,推動并購整合助力國內EDA產業補短板。
“AI直接帶動高端芯片與先進工藝需求爆發,推動國內芯片研發與生產‘本地化、規模化’趨勢。”楊廉峰認為,對EDA行業而言,當前客戶需求與合作意愿顯著增強。雖然國內供應鏈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客戶仍希望本土企業能跟上步伐。EDA作為芯片設計與制造的“生態載體”,承載著核心方法學與流程,隨著國內高端芯片研發推進,EDA的成長空間持續打開。
AI驅動產業鏈加速迭代
在全景式的布局下,當前算力基座領域的突破正集中在技術適配與生態構建。對于同樣備受關注的機器人和應用環節,在AI浪潮下,行業迭代正在持續加速。
綠的諧波、埃夫特、步科股份覆蓋了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機及系統集成全環節,元琛科技則聚焦應用端,通過切入環保島智能與工業流程運維智能領域,大幅提升環保島自控率。
2011年成立、2020年8月科創板上市的綠的諧波,深耕傳動領域核心部件,主打產品為諧波減速器。
“以前,全球諧波減速器基本上就是日本的HD一家獨大,我們用近二十年的時間實現了技術突破,打破了日本的壟斷,目前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二。現在公司在傳動領域正推進新布局。包括機電傳動(諧波與電機組合);電液領域(拓展新能源汽車應用);機電一體化同時拓展具身智能模組。”綠的諧波董秘歸來詳解當前的突破和布局。
歸來指出,具身智能機器人對減速器的需求正在持續迭代。綠的諧波圍繞客戶新需求不斷調整創新,確保產品適配行業發展節奏。
除了核心部件,從工業領域起家、由奇瑞內部孵化的埃夫特,當前業務已涵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為主)、整機及系統集成(主要在國外完成),并完成獨立和上市。
“近兩年,隨著機器人行業的技術發展,公司重點布局兩大方向。一是自主化核心技術的自研,包括核心零部件、機器人的正向設計的技術、運動控制的技術等。二是智能化。”埃夫特創始團隊成員、總工程師肖永強強調,當前機器人領域整體技術創新度極高,發展極快。埃夫特通過“兩端牽引”策略持續推進前沿革新,其中一端聯合客戶,覆蓋大量不同領域如汽車電子、新能源等。另一端則聯合國內高校展開技術研發,目前埃夫特已擁有兩個國家級的研發平臺。
肖永強感慨,行業變革正在加速,過去需主動“推產品給客戶”,如今客戶主動“倒逼合作”,積極探討機器人應用場景。為抓住機遇,2024年埃夫特成立獨立公司研發AI技術,核心方向是“掌握核心算法,重新定義硬件”。目前已啟動新產品開發與場景落地實踐,有望在兩年內實現小批量應用落地,推動機器人從“功能滿足”向“智能適配”升級。
“專注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步科股份,隨著人工智能加速發展,目前業務一半是服務機器人領域,一半是將技術拓展至智能設備。并且步科股份正將機器人研發的小型化、一體化、模組化技術,拓展至先進智能設備,挖掘更大存量市場。”步科股份董事長、總經理唐咚如是表示。
在唐咚看來,人形機器人部件需求經歷三個階段躍遷:第一階段是“樣品交付”,供應商眾多,甚至手工制作也能參與,核心訴求是速度快;第二階段是“小批量生產”,需求逐步聚焦;第三階段是“高良品率規模化制造”,滿足頭部廠商對成品率、質量、成本的嚴格要求。
在此劃分下,唐咚介紹,步科股份憑借十年無框電機技術積累,已成功進入第三階段。
除了機器人行業外,在AI應用端,來自環保領域的元琛科技董事長助理徐元琛,就人工智能在環保場景的應用表示,2023年元琛科技切入環保島智能與工業流程運維智能,2025年一季度完成從0到1的突破,二季度實現了從1到3的跨越。“二十多年來,元琛科技一直在環保領域深耕,深度掌握這一行業的Know-How(技術訣竅)。當環保工藝+機理模型+硬件改造,再加上算法,實現了98%以上的環保島自控率,幫助業主單位完成深度調峰以及容量電費考核的要求。”
加速追趕核心技術、規模與生態差距
雖然當前算力基座和機器人、應用領域取得的突破革新,但整體來看是否中外還有技術差距?技術差距有多大?如何追趕?路徑和成本如何考慮?這些不可回避的問題被一一提出。
從算力基座看,國產存儲產業鏈方面,何瀚表示:“挑戰的核心在于本土存儲產業鏈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在品牌積累、規模效應和技術成熟度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品牌信任度上,AI服務器存儲90%以上依賴海外品牌,國內廠商因穩定性擔憂和試錯成本,難以進入核心供應鏈。“這需要依靠長期的產品表現和口碑積累逐步改善。”何瀚表示。
其次,“規模差距”上,國產存儲占國內需求份額不足10%,全球占比不到5%。不過,何瀚對此較為樂觀——國內廠商可在傳統市場持續追趕的同時,抓住AI穿戴、具身智能等新場景機遇,同臺競技。
此外,“技術代差”上,國產存儲與全球領先水平差距明顯,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何瀚表示:“佰維存儲2020—2024年營收的復合增速是50%左右,而研發投入達到60%的復合增速。國產的發展加速度更快,差距正在縮小。”
王博士也認為,國際芯片企業如英特爾和AMD(成立均超五十年)、英偉達(1993年成立),在技術積累、專利布局、工藝成熟度上優勢深厚,國內企業需“大踏步追趕”。
“以中國人的勤奮和努力程度,我們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追趕。研發節奏上,國內企業基本一年要追國外的競爭對手三年。”王博士舉例,海光信息正是企業以前瞻的戰略眼光,提前布局技術和團隊,實現了產品的國內領先。
此外,縮小差距還要在生態層面整體破局。王博士介紹,海光信息“團結”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組織和企業,組成合作組織——光合組織。該組織有超過6000家上下游企業,同時完成了超過1.5萬個軟件的適配,也完成了上萬件軟件的案例,現在通過光合組織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共贏和技術分享。
EDA方面,楊廉峰認為核心挑戰則是“先進工藝路徑”與“產業鏈協同”。
“應用層面的差異化終究還是無法彌補與真正核心算力之間的差距。核心競爭力上,集成電路還是要走出自己的路。”楊廉峰提出,國內雖擅長“1—10、10—100”的應用落地,但“0—1”的核心供應鏈突破緩慢,需依賴龍頭企業從應用端反向牽引,通過“大訂單+長期合作”支持供應鏈成長。“EDA作為差距較大的環節,尤其需要這種‘應用—供應鏈’聯動。”
在此過程中,如何規劃發展路徑?
何瀚就佰維存儲的規劃表示:“佰維存儲旨在通過長期的技術投入和市場拓展,逐步縮小差距,并在新興應用中把握先機。”
預計到2028年,佰維存儲將實現三大突破:一是技術追趕,主控芯片、固件、封測、測試設備等解決方案,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大幅縮小,在AI穿戴、具身智能等新應用方案上實現領先;二是規模擴張,保持近五年營收復合增速,快速擴大體量,提升市場份額;三是盈利提升,通過營收增長與技術附加值提升,顯著改善盈利水平,更好回報投資者。同時,持續加碼研發投入,鞏固“解決方案+封測”優勢,在存算整合趨勢中擴大先發優勢。
海光信息則將繼續采取“內部挖潛+外部合力”雙輪驅動戰略。
“內部挖潛上,在沒有被‘鎖’的軟件和硬件層面,我們正在進行深度突破。首先,在研發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大先進技術的布局,并在流程和效率層面進一步提升,盡可能地用時間來換空間。”王博士介紹,在外部合力上,海光信息正在謀求與中科曙光的戰略合并。
“中科曙光在整機層面、系統層面和軟件調優層面的優勢,和海光信息以芯片設計為主的經驗能夠形成互補,實現‘強強聯手’。”王博士解釋。
王博士在回答機構投資者提問時表示,芯片工藝紅利終將見頂,國外2029—2030年將達到1納米工藝,之后單芯片算力提升空間有限。國內雖在工藝上落后,但可提前布局“系統化集成”:通過多芯片互聯、高帶寬低延遲互聯技術,實現多芯片等效算力,甚至超越單芯片性能。王博士認為,海光信息將持續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形成合力,盡快縮短與國際的差距。
EDA方面,概倫電子則提出“聚焦+協同”戰略。
楊廉峰指出,一方面,概倫電子將深耕EDA優勢領域,持續提升技術實力,同時通過并購整合完善產品矩陣,助力國內EDA產業補短板;另一方面,概倫電子與海光信息等龍頭企業深度協同,借助AI等熱門應用的“需求牽引”,推動EDA技術與先進工藝、高端芯片的適配。
“當人工智能的市場足夠大、投入足夠多、有足夠的人驅動,將能帶動集成電路產業鏈發展,最終讓集成電路走出自己的路。”楊廉峰如是表示。
短、長期挑戰下著眼“十年之問”
機器人方面,肖永強認為,機器人領域國產與海外的核心差距在“算法”,而非硬件。
“當前,具身智能對算力要求不高,英偉達芯片的國產替代方案已逐步出現,并非落地卡點。但是,算法方面,整體來看與國外或有半年左右的差距。”肖永強解釋,國際巨頭采取“大公司+大資金+密集人才”模式研發算法,迭代速度快。而國內采取的路線是多個公司采用一些相對開放的方式,比如國創平臺和生態協同的模式。
“雖然最后如何突破暫未可知,但是目前我們確已形成自己的發展路徑。未來持續加大算法研發投入,或可縮短追趕周期。”肖永強對此抱有信心。
具體到企業端的布局,埃夫特二至三年內將聚焦工業場景突破。肖永強表示,工業場景具備“封閉性”與“任務相對固定”的特點,對算法要求較低,預計這一領域將率先實現技術突破與市場增長。
“埃夫特將加快AI算法研發,推動機器人構型、感知升級,確保兩年內小批量項目落地。長期來看,逐步拓展服務領域,優先切入非人機交互或簡單交互場景,通過場景細分+技術迭代,持續擴大市場份額。”肖永強表示。
針對短期和長期布局的矛盾,具身智能機器人方面,唐咚提出“十年之問”。他強調,當前供應商最大挑戰是長期生存與技術壁壘構建。
“未來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供應商或會持續‘縮圈’,在全球范圍內,可能最后會如同手機攝像頭一樣,僅剩下2到3家核心頭部企業。”唐咚認為,在此背景下,當前需平衡短期需求響應與長期能力建設。
短期上,唐咚指出,目前終端應用尚未收斂,新需求仍在持續快速涌現。對于企業而言,若不跟進擴張多元的需求,則可能錯失“未來王者客戶”,若盲目跟進則可能打亂工藝打磨、質量提升與成本控制節奏。
長期上,作為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企業,還要考慮如何構建深層壁壘。唐咚進一步解釋,這要求企業不僅要懂部件,更要懂機器人、具身智能與AGI(通用人工智能),成為“最懂機器人的部件制造商”,才能精準匹配未來需求。
“這些都是決定在‘縮圈’的十年后,企業能否存活的關鍵。”唐咚表示,因此步科股份發展的關鍵目標是短期持續優化半自動生產線,提升產品良品率與規模化能力,鞏固頭部客戶的合作,確保在“第三階段競爭”中勝出。長期則聚焦分布式計算模組研發,提前布局以適配未來機器人的技術需求;同時,深入研究具身智能與AGI技術,確保產品能適配未來趨勢。并以“汽車級質量標準”要求產品,嚴控成本,為“十年后成為全球2—3家核心供應商”奠定基礎。
同屬機器人行業的歸來對唐咚的看法表示贊同,歸來表示,工業端的需求,綠的諧波與日本競爭對手已可以同臺競技,但圍繞人形機器人,市場整體對此需求較為陌生。從研發端、工藝端、材料端、設計端都需要根據新的需求進行修正。近兩年綠的諧波也在擴大研發團隊的規模以快速布局。
除了短期的變化,長期來看,企業還需要將技術壁壘轉化為成本壁壘。
歸來表示,八年前,綠的諧波已進行工業母機布局,未來還將加快設備自主可控,這正是構建長期成本壁壘的規劃。
“就工業機器人和具身智能機器人而言,當前前者依靠本身設定路徑規劃工作,應用場景變化有限。而后者一旦有了算力加持,應用場景可以大幅擴張。”歸來如是推斷。
在此背景下,綠的諧波短期聚焦“具身智能產品迭代”,與頭部客戶緊密合作,完成諧波減速器在新場景的適配,確保具身智能業務持續高增長。長期將推進兩大布局,即技術壁壘深化,持續優化機電傳動、電液領域技術,拓展產品矩陣以及成本壁壘構建。
除了機器人領域的挑戰和破局,在人工智能的產業應用端,挑戰和打法又有不同。
徐元琛認為,目前其明顯感受到的是人才的短缺和商業模式,尤其是付費模式有待清晰。
“作為以材料、環境為核心的企業,切入環保島智能領域后,軟件算法人才需求激增,目前元琛科技求賢若渴。”徐元琛坦言,商業模式探索方面,因工業領域AI應用的“付費模式”尚未成熟,希望構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同時借助AI降低壁壘,提升收入,實現環保材料與AI技術的雙向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