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創板邁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年會的重要內容之一,9月10日,君實生物(688180.SH)、皓元醫藥(688131.SH)、藥康生物(688046.SH)、美迪西(688202.SH)、邁威生物(688062.SH)等科創板創新藥領域龍頭上市公司高管,逾50家機構投資者參與了創新藥產業鏈的高層次閉門研討會。會議圍繞中國創新藥出海的核心能力、國際競爭力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深入研討。
與會嘉賓認為,中國創新藥已具備從“1到10”的全球競爭力,尤其在ADC、雙抗等工程化領域國際領先,但在“0到1”的原始創新方面仍需努力。出海,成為行業共識,企業呼吁政策進一步支持破解“出海”難題。
與會者強調,中國憑借快速迭代、成本優勢和日趨完善的產業鏈,正從“尖子生”向“學神”邁進,未來需夯實基礎研究、構建全球化能力,實現從“工程師紅利”到真正全球創新競爭力的躍遷。
質量與國際認證是“出海通行證”
“創新藥‘出海’是必由之路,目前國內創新藥的天花板較低,企業維持運營相對困難。”邁威生物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劉大濤強調了項目本身質量的重要性,“最好的BD(商務拓展)是項目本身,你的項目數據是不是足夠好,你的整個Package(包)是不是完整,這是最重要的。”
君實生物執行董事、高級政府事務副總裁李鑫分享了公司的實踐經驗。
“君實生物是最早把國際化當作自己重要戰略的本土企業之一,特瑞普利單抗也是第一個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的中國自研自產PD-1產品,目前已經在4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李鑫坦言,產品出海是高成本的事情,需要滿足國際上未被滿足的需求,同時要應對FDA等海外監管機構的嚴格審評,包括臨床和生產端。
皓元醫藥董事長兼總經理鄭保富從產業鏈角度分析:“創新藥是我們CRO(定制研發機構)、CDMO(醫藥合同定制研發生產企業)的衣食父母。隨著我國從去年開始的創新藥BD出海,接近十年對創新藥生態和產業鏈的投資,真的是開花結果了。”鄭保富指出,中國創新藥的研發質量、產品質量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2004年回國時,海外根本不相信中國的動物實驗數據。我們花了很大精力做各種驗證實驗,最終100%通過,證明了中國數據的可靠性,這個非常關鍵。”美迪西董事長陳春麟表示。
“2012年我提出CRO是修路過河,改革開放倡導修路致富。我們這幾家CRO做的都是修路工作,把這個路修好了,它們的速度就非常快。”陳春麟強調,相關體系的逐步建立是中國創新藥出海的基礎。
“中國甲方和乙方協作下的快速迭代驗證能力非常重要。這種快速迭代能夠把錯誤選項盡快用低成本的方式排除,提高成功率,這也是海外MNC(跨國公司)來中國找項目的一個核心點。”藥康生物總經理趙靜如是補充。
國際競爭從“尖子生”到“學神”的追趕之路
談及中國創新藥在國際中的地位,諸嘉賓均展現了清醒的認知和堅定的信心。
劉大濤回顧了過去十年的發展,表示過去十年是中國創新藥從無到有、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火”的十年。
“十幾年前我們剛做抗體時,產業鏈極不完整,找一個養細胞的人都找不到。今天,創新藥的整個生態已經基本形成,特別是在上海,你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人可以幫你實現。”劉大濤表示。
“產業鏈越強壯,我們國內越‘卷’,一出去你的競爭力就越強。在國外,賬上只有5000萬美元,可能就做1—2個靶點、1—2個創新項目,到中國做完2個可能還能剩下一半的利潤,就是這樣的差別。”劉大濤同時特別強調了中國在工程化迭代方面的優勢,ADC、雙抗是典型的工程化產物,這不是科學發現而是技術迭代。這些契合中國的人才隊伍和實際情況,中國善于從1走到10。在這些細分領域,中國對美國不但沒有落后,還是領先的,全球60%—70%的新ADC都在中國。
“美迪西6月30日公布588件一類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這個數據蠻嚇人,我以前在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平均一年一個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都達不到。中國做一個新藥批件,好像一家都有好幾個在干。同樣一個靶點,美國的速度沒辦法跟上。”陳春麟列舉數據,對劉大濤的觀點表示認同。
關于創新藥進一步提高全球競爭力方面的話題,趙靜借助DeepSeek的回復與現場嘉賓分享:“中國創新藥現在的地位,類似于一個尖子生班級中的領先者,成績靠前,并且在個別科目上如ADC、雙抗能夠拿到TOP位置,其他一些科目還需要進一步精進。美國則像是學神,我們在原創性、生態鏈的架構以及全球布局能力方面還需要向美國學習。”
趙靜進一步舉例,比如美國生物醫藥產業鏈每個環節小而美的公司特別多,上下游串接,每個人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把它做到最精,并且上下游串接以及和資本結合的絲滑度很高。
與會嘉賓也坦誠地指出了中國企業的不足。劉大濤表示:“我們差的地方在于,哪個靶點是中國的科學家或企業首先發現的,靶點和疾病關系的認識確認之前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從0.5到1,從科學認識到臨床轉化,中國企業比較弱。”
“中國本身在基礎研究方面還存在一些原創上的薄弱點。在MOA(藥物作用機制)的理解上,中國的理解能力特別強,0到1的難度有點大,但是從1到10,別人一出來,我們能夠快速理解它,并且快速驗證,這個串接非常有優勢。”趙靜指出。
“出海”多元布局呼喚政策、資本持續賦能
與此同時,與會嘉賓強調了產業協同和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國內天花板限制迫使企業往外走。除了發達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值得關注。在大分子藥物里,中國才是全世界價格的洼地。我們在巴基斯坦獲批了,發現藥品價格比我們好很多,報銷比例也比我們好。所以我們要把眼睛向外多看一看。”劉大濤表示。
此前,陳春麟曾公開呼吁重啟并改革上市標準。他認為,若僅以盈利能力作為上市門檻,對研發投入巨大、周期漫長的創新藥企而言極為艱難。
“我們現在看到政策層面很好,包括科創板的二級市場重新開了第五套指導意見,有一堆公司在排隊。期待在這樣的場景下,一級市場可以快速地動起來。”趙靜表示。
“我們在2023年建立了全人源抗體小鼠的板塊,去年在蘇州落地,我們在過去形成了多個非常早期分子的License-out(許可授權),而且全部是海外客戶,這也印證了現在國內‘出海’還是以IP為主,而且是一些比較差異化的分子。”趙靜介紹。
“現階段賣青苗最大的貢獻,是穩定地把生物醫藥行業定在未來國家重點要發展的產業上,靠現在大量BD的數據,已經超過的融資額,讓國家看到了生物醫藥跑出來的希望。”趙靜補充。
“‘出海’有多種途徑,我們先賣BD出去,然后學習海外臨床能力、跟機構的溝通能力,再學習商業化能力。在海外設研發中心、倉庫、辦事處,雇傭更多當地人,真正成長為全球化醫藥創新型公司。”鄭保富表示。
“一個產業的發展最后都是體系化競爭,我覺得基于中國目前的創新藥發展階段,包括國家的政策體系、產業鏈體系、資本融資體系以及產業生態上下游建設的完整性,我們對未來將創新藥做得更好是充滿信心的。”李鑫表示。
李鑫同時指出,未來創新藥企要更上一層樓,仍需政策大力支持。當前,創新藥的“出海”定價仍受國內價格牽制,全球臨床開發也亟須資本支持。期待政府能夠對產業細心呵護,助力藥企形成“造血”循環,企業也必將專注研發,造福國人乃至全球患者。
技術百家爭鳴,中國創新藥邁向全球
面對未來,嘉賓認為有多個行業爆發點和技術領域可能成為布局方向。
“小核酸特別適合中國人做,基本做的是確認的靶點。比如說降血脂,以前每天吃他汀,抗體藥物上市后,兩周一針,未來小核酸出來了,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一針,這是一個典型的降維打擊。”劉大濤認為,這些領域,中國一定會走在前面,可以有大量IIT試驗做背書。
鄭保富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認為,現在是小分子、抗體、肽、RNA、小核酸、基因、細胞治療百舸爭流的時代,“十八般武藝”都在向臨床的適應癥走。真正能夠把疾病治愈的藥物是最好的藥物,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面向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
“跟投資人講究‘新’不同,從我的角度來說,藥物的藥效是個演變過程。任何一個疾病、靶點,能夠創造第一代到第五代,能夠完全解決問題,都是好藥。”陳春麟提出了不同的視角。
“我最近在看多肽,自從肽能解決體內穩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包括PDC肽的各種偶聯,我覺得潛力比較大。”趙靜表示。
“我理解中國的創新藥行業,目前還在一個幼兒期的階段,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戰斗力。假以時日,有十個、二十個像百濟神州這樣的藥企走向全球,中國的創新藥才算真正成長起來了。”劉大濤如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