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浦發銀行聯合主辦的“2025資產管理年會”在上海浦東隆重舉辦。會議上,紐約聯儲前信用風險管理主管、蒙茅斯大學經濟學及貨幣與銀行學特聘教授理查德·羅伯茨通過線上方式參與大會,并基于其在美聯儲系統多年的工作經歷,分享了對美國貨幣政策、金融市場的看法,對國際資本市場的新型趨勢的觀察,以及對中國經濟格局的判斷。
在他看來,美聯儲在9月會議上將維持利率不變,除非8月底的PCE數據顯示通脹壓力明顯減弱。這種謹慎的做法反映了美聯儲在物價穩定與可持續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的承諾。
對于國際市場的新興趨勢,他表示,當今全球經濟無疑呈現出不同增長模式和政策反應交織的復雜格局。
在貨幣政策方面,一些經濟體,如日本以及東盟若干國家,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刺激增長和吸引投資。相比之下,歐洲央行仍保持謹慎,在增長和通脹問題的雙重擔憂下維持利率不變。新興市場則根據本幣穩定性和通脹壓力,在寬松與收緊之間采取不同策略。
理查德·羅伯茨強調,技術創新也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力。美國和中國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以及清潔能源領域均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進展提升了生產力并開辟了新的投資前沿。東盟經濟體正越來越多地將這些技術融入其增長戰略中,推動形成充滿活力的區域經濟格局。
對于貿易政策與全球投資環境,他認為,美中貿易關系依然是全球經濟前景的核心因素。在特朗普總統執政期間,美國的貿易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大量進口商品征收的關稅有時甚至高于威脅中的100%,以保護美國國內產業并鼓勵制造業回流。
他表示,對于企業和投資者而言,這種不確定性正在推動供應鏈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均為東盟成員國)以及印度和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多元化布局。與此同時,中國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多邊協議推動經濟現代化、擴大貿易伙伴關系,強化了區域聯系。在美國,鄰近外包激勵和國內投資正在重塑制造業與貿易格局,并影響全球資本流動。
“中國不斷演變的經濟格局依然是全球投資者的核心考量之一。”他表示。他認為,中國在結構性改革、高科技制造、可再生能源及消費驅動增長方面提供了投資機會。其與區域貿易網絡的融合進一步增強了這些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