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黃金協會提出一項顛覆性提案,計劃在倫敦推出由實物黃金支持的數字代幣,旨在徹底改變黃金的交易、結算和抵押方式。
在合規穩定幣于全球掀起熱潮后,“萬物上鏈”似乎成為趨勢。據第一財經獨家獲悉,世界黃金協會CEO泰達維(David Tait)在近期的2025國際黃金產業發展大會上發表演講,正式宣告了“上游數字黃金”的計劃和背后的考量。
有觀點認為,此舉或將為規模高達93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實物黃金交易中心注入新的活力。但亦有觀點認為,實物資產和貨幣或金融資產差異較大,上鏈并不能解決真正的核心問題,反而會引發背后掛鉤資產真實性的擔憂。比如一家公司宣稱,每一枚代幣都將代表對金庫中特定實物黃金的合法所有權,但這部分特定的黃金會不會被挪用,甚至真實存在?目前還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
不過,香港Uweb商學院校長、香港注冊數字資產分析師學會董事于佳寧博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不同于其他實物資產,黃金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就是全球認可的儲備和配置工具,市場基礎深厚。如果它能夠形成規模化的鏈上交易市場,既保持黃金的稀缺和避險特征,又增加流通和再配置的空間,那么數字黃金可能獲得更多認可。
“數字黃金”來襲
泰達維表示,世界黃金協會致力于解決黃金及黃金市場的誠信、易獲得性與可交易性問題。為此,世界黃金協會推出了名為“黃金247”的數字化轉型計劃,降低全球投資者進入市場的資金成本壁壘。
計劃首要強調的是金條誠信,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與世界黃金協會已展開合作,共同開發并推行一套國際金條誠信體系,即“金條誠信”計劃(GBI)。
GBI旨在將所有合規黃金納入一個基于區塊鏈且不可篡改的數據庫,屆時買家能清晰看到其所投資的金條或金幣,且待技術成熟后,還將了解到其所購金飾的原料均經歷負責任開采冶煉過程,信譽良好且全程僅由合法參與者經手流轉。
事實上,倫敦金銀市場協會在此方面成效顯著。最新統計顯示,其“合格交割清單”(GDL)上的103家精煉廠中已有100家在短期內接入了該系統。
關鍵目標還在后面——“我們還在全力推進三大數字化舉措以實現‘黃金247’倡議的另外兩大目標,即黃金市場的易獲得性和可交易性。”泰達維表示,第一個舉措是“上游數字黃金”,目標是以數字化作為主要手段,將市場變得更透明、更可信且更易參與。
“上游數字黃金”倡議是面向大宗金融市場參與者的下一代數字化生態系統,可實現黃金的交易、持有及抵押品功能。該計劃最初聚焦全球場外交易市場。世界黃金協會已聯合黃金市場的多家主要銀行,就引入數字化市場以補充現有實物市場達成共識。
在泰達維看來,分布式賬本技術有望提高運營效率,例如通過凈額結算和壓縮處理,減少需要結算的單筆交易數量,降低運營風險和成本。此外,借助代幣化智能合約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可實現交易后確認、驗證及手動結算流程的自動化,減少對賬工作,提高交易執行和結算的速度與準確性,消除黃金交易中付款與交割的5小時時間差,將讓全球合規及風險管理人員倍感安心。
推出時機、意圖有講究
世界黃金協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提出數字黃金,有其背后的邏輯。
于佳寧對第一財經表示,長期以來,黃金在全球金融體系里的角色就是價值儲藏,但在交易、結算和抵押等環節上,黃金的流動性和使用便利性始終不如債券和貨幣。現在提出數字黃金,其實是想在保持黃金稀缺屬性的同時,讓它在市場里更容易流通、更容易被利用,相當于讓黃金從“固體黃金”逐漸具備“液體黃金”的特征,變成一個可以靈活參與配置的金融資產。
至于為什么是現在推出,這和市場環境以及政策背景都有關。一方面,過去三年全球央行每年購金超過1000噸,反映的是在利率高企和地緣風險加大的環境下,避險需求的顯著提升。但同時,投資者也希望黃金不再只是金庫里的沉淀資產,而是能進入更廣闊的資本市場。
“協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今年中期,倫敦金庫黃金存量的市場價值接近9萬億美元級別,這么龐大的體量,如果能進一步具備抵押和流動功能,對全球金融體系的作用會非常直接。”于佳宇稱。
從另一方面看,于佳寧認為,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國以及全球范圍內,資產代幣化的速度明顯加快。過去幾年里,監管對于數字資產和現實世界資產結合的態度逐漸出現新的空間,使得包括黃金在內的大宗商品,都在尋找利用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資產融合的路徑。這是此前很少出現的背景,也為數字黃金的推出創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時機。
可見,數字黃金的推出既是對當下需求的回應,也是一次面向未來的準備。它試圖用數字化的方式解決透明度和可交易性的問題,把黃金從單純的儲值工具,逐步推向一個能與其他大類資產競爭資本的市場角色。如果這個過程能順利推進,黃金在全球金融體系里的功能邊界可能會被重新定義。
實物資產上鏈仍存挑戰
然而,不同于掛鉤美元、美國國債等安全資產的穩定幣,黃金、大宗商品、房地產這些實物資產則要面對標準化不足、跨境流轉成本高等障礙。很多所謂RWA(實物世界資產)項目更多停留在概念層面,缺乏真正可用的二級交易市場,因此容易被視為炒作。
普遍的擔憂在于,黃金和其他資產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實物屬性,很多人買黃金就是為了安心持有,所以一旦進入數字化階段,大家自然會擔心托管風險。如果鏈上的憑證和金庫里的實物不能完全對應,市場就會失去信心。
區塊鏈資深從業人士、穩定幣專家William Li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無法完全保證上鏈資產的真實性,現階段最多是用各種傳感器追蹤,但成本太高;此外,將黃金代幣化并沒有提高流動性,目前已經有了現貨黃金交易所,除非是將代幣化黃金放在區塊鏈上自由流轉,但這會帶來額外風險(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風險)。
“正因如此,協會在推進數字黃金的同時,把‘金條誠信’放在最前面,希望讓黃金的來源、流轉過程變得清晰可驗證,讓托管環節更透明。數字黃金要想真正被接受,首先要讓投資者相信每一份憑證背后都能找到對應的實物。”于佳寧稱。
不過現實中已經有一些案例。比如泰達推出的黃金穩定幣XAUt,每一枚代幣代表一盎司合格交割的金條,實物托管在瑞士的金庫里。投資者在鏈上可以細分到極小的單位進行交易,日常使用和轉讓非常方便,但當涉及實物贖回時,就必須在TG Commodities Limited網站上注冊并完成身份驗證流程,再按確保賬戶中持有至少430枚XAUt代幣,相當于一根標準倫敦金條,達到完整金條的最低贖回數量。
于佳寧認為,和美元穩定幣相比,數字黃金的難度就在這里。美元穩定幣背后的資產大多是現金或短期國債,本身高度同質化,可以快速映射到鏈上。而黃金是“非標”的,不同產地、不同純度、不同規格,跨境流轉還有高昂的成本。要讓黃金成為一種真正可替代的數字化資產,需要建立統一的標準,并在托管和交割體系上不斷強化透明度。
換言之,數字黃金既要解決標準化的問題,又要緩解托管風險,這也是為什么它的體量遠遠小于法幣穩定幣,但數字黃金依然有增長空間。因為如果能把“固體黃金”逐漸變成“液體黃金”,讓它進入資本市場,具備抵押和流通功能,黃金的金融屬性就會被進一步激活。
積極的一點在于,不同于其他實物資產,黃金本身就是全球認可的儲備和配置工具。如果它能夠形成規模化的鏈上交易市場,既保持黃金的稀缺和避險特征,又增加流通和再配置的空間,那它可能會成為少數真正成功上鏈的實物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