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國金融業開放已從“打開大門”升級為“重塑規則”。過去五年,負面清單不斷壓縮,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滬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擴容,人民幣跨境使用穩步推進,勾勒出制度型開放的清晰軌跡。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地緣與產業變局疊加的背景下,展望“十五五”,中國金融開放如何再下一城?
“十四五”答卷:標志性制度突破
過去五年,“十四五”規劃下的中國金融開放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實現了從市場準入到規則對接的歷史性跨越。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滬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擴容,標志著中國金融業從“管道式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
“‘十四五’期間最具標志性的制度突破主要體現在三條主線:一是負面清單與國民待遇框架的實質落地;二是要素流動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升級;三是金融法治與宏觀審慎框架同步完善。”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市場準入方面,證券、基金、期貨、壽險等關鍵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摩根大通、高盛、渣打證券、法巴證券等4家國際投行獲批在華設立獨資券商,路博邁、貝萊德等9家全球資管巨頭紛紛設立全資公募基金,以及多家外資獨資保險公司成立。
互聯互通機制也取得顯著進展。從滬港通起步,先后落地深港通、債券通、互換通,產品類型從股票拓展至債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和利率互換等資產類別,與此同時,債券通“南向通”正式開通,QFII與RQFII制度完成并軌,跨境投資渠道不斷拓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滬倫通機制已擴展至德國、瑞士等歐洲主要金融市場,構建起橫跨亞歐的資本市場紐帶。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外資持有A股市值約為3.4萬億元、占比達4.3%,較“十三五”末提升1.8個百分點;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4.16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2.7%。
穩步擴大金融業制度型開放,首要前提是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度接軌。近年來,中國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為參照,在綠色金融、數據跨境流動、ESG信息披露等領域先行先試。
在此基礎上,金融法治與宏觀審慎框架同步升級。《期貨和衍生品法》的頒布填補了衍生品市場的法律空白,為外資參與利率、匯率、信用、商品衍生品提供清晰法律邊界;同時,數據跨境、反洗錢及制裁合規細則持續更新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對記者分析稱,“十四五”時期的制度型開放,已經從邊境管理逐步延伸到境內規則,從單一市場準入轉向規則、標準和監管的全面對接。在投資領域,制造業基本全面放開,負面清單壓縮到歷史低位;服務貿易和金融領域也在不斷減少限制。
在“十四五”制度型開放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迎來重要發展機遇。中國居民金融資產規模持續攀升,龐大的財富管理需求為外資機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4—2025)》報告,過去五年,信托、理財、保險資管等受托資產年均增速達8%。截至2024年末,總規模升至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居于全球第二。
“中國經濟轉型與居民財富積累催生多層次金融需求,外資專業能力可精準匹配市場缺口。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體崛起、居民理財需求從‘保本收益’轉向‘多元配置+長期服務’,為外資機構帶來戰略機遇?!鄙虾X斀洿髮W教授奚君羊認為。
奚君羊指出,與此同時,科創企業跨境融資、綠色債券發行等新興領域的需求激增,為外資投行與資管機構提供了差異化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在ESG投資、跨境財富傳承等專業服務領域,外資機構憑借全球經驗正在填補市場空白。
然而,外資機構也面臨著嚴峻的本土化挑戰。在零售業務領域,外資銀行普遍面臨網點不足與數字化滯后的困境,其凈息差平均低于中資銀行0.6個百分點。監管環境方面,外資機構需要適應中國特色穿透式監管,在ESG披露、數據跨境等規則上與母國標準仍存在一定差異。
曾剛總結道,外資機構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監管與合規的復雜度上升;獲取高質量客戶與渠道的成本高;市場波動與地緣不確定性;人才與技術本地化不足?!彼J為,外資若實現“本土化運營+全球化能力”的雙輪驅動,將在結構性機會中脫穎而出。
“十五五”闖關:深化互聯互通與規則對接
“十四五”期間,中國金融開放以制度型突破為核心,實現了從“量的進入”到“質的融合”。站在新的起點上,“十五五”時期,金融開放將進入更深層次的“闖關時刻”——在補齊制度短板、對接國際規則和保持風險可控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十五五”期間,互聯互通機制仍是金融開放的重點抓手。
曾剛認為,未來應從“三個層面、九項抓手”優化互聯互通制度:
第一,在準入與通道方面,應擴容互聯互通標的和產品譜系;提升ETF和個股做市水平,縮短結算周期;并優化交易額度和撮合時段,探索跨時區延長交易和T+0限價回轉試點。
第二,在對沖與風險管理方面,應擴展外資在岸對沖工具“白名單”,允許使用更完善的股指、利率、匯率和信用衍生品;同時,完善套保配額和遠期、期權工具供給,減輕匯率波動沖擊。
第三,在信息與監管協同方面,應統一ESG/氣候披露框架;建立跨境合規互動平臺,明確數據出境白名單機制,縮短審批鏈條;完善跨境證券糾紛處理與投資者賠付安排,研究股息預提稅減免和基金通稅收中性。
“總體目標是讓海外投資者在中國市場看得清、進得來、留得住、退得出、對得沖,以制度確定性換取長期資金的確定性?!痹鴦偙硎尽?/p>
在市場準入層面,業內專家呼吁進一步壓縮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建立內外資一致的牌照分類與審慎標準。
“進一步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限制,包括設立形式、持股比例、股東資質、業務范圍和牌照數量等,以吸引更多優質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鞭删騽t建議。
在互聯互通渠道拓展上,他提出,可以參照滬港通和債券通的經驗,探索建立與新加坡、東京、巴黎和法蘭克福等金融中心的互聯互通機制,推出更多跨境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資金跨境流動和資源配置。
與此同時,趙忠秀提醒,金融開放的重點應從“市場規模吸引”轉向“制度優勢吸引”,與產業政策之間必須更好協同。
“金融業的開放,應該和產業政策結合起來,通過資本市場引導全球資源配置,為高新技術、綠色轉型等領域提供更強支持?!彼J為,未來應堅持“所有制中性”,對國企、民企與外資一視同仁,讓金融資源真正流向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除互聯互通與準入問題外,數據治理與跨境合規將成為“十五五”金融開放的另一大重點。
曾剛指出,建立金融數據分類分級和可信流通規則,明確“最小必要、匿名化與白名單路徑”。同時,應完善跨境監管合作與執法框架,探索跨境監管沙箱聯動和穿透式信息共享,為跨境金融活動提供制度保障。
趙忠秀同時提醒,開放與安全的平衡至關重要?!敖鹑陂_放不是大開大進,而是要在防范外部金融制裁和資本沖擊的前提下扎實推進。發展最終還是靠產業和實體經濟,金融要做好服務和支撐,而不是空轉。”
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新局:從“穩慎”到“結構性突破”
“十四五”時期,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機制改革均取得實質性進展。 跨境支付系統(CIPS)已覆蓋180個國家,全球超過80家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雖然與美元約40%的占比仍有差距,但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正在穩步上升。
“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跨境投資和區域貨幣合作中具有戰略潛力,但仍是一個漸進過程。目前人民幣在國際經貿中的結算占比提升空間巨大?!壁w忠秀指出。
在離岸市場方面,探索正在提速。香港率先試點數字人民幣債券,新加坡推動人民幣與東盟貨幣直接交易,mBridge項目吸引中東央行加入,為能源貿易引入數字貨幣結算場景。這些新嘗試拓展了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邊界。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離不開匯率機制改革的配合。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記者分析稱,“十四五”期間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在岸人民幣匯率的標準差由0.22提升至0.35,變異系數由0.03上升至0.05,波動區間從0.92擴大至1.04。
“這表明人民幣的雙向波動更加明顯,既有升值也有貶值,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得以更好發揮?!蓖跚啾硎尽?/p>
他強調,監管層在此期間不斷豐富調控工具箱:一方面強化中間價調控,靈活運用逆周期因子;另一方面加強與市場溝通,引導預期,防止單邊走勢累積風險。“這種調控有效遏制了匯率超調,為市場主體營造了穩定、可預期的外匯環境。”
更重要的是,人民幣“韌性”的提升并非依賴中美利差,而在于國內基本面?!斑^去幾年中美利差從正轉負,甚至深度倒掛,但人民幣并未持續單邊貶值。關鍵決定因素還是中國經濟增長動能?!蓖跚嗯e例稱,2024年四季度中國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經濟預期改善,盡管同期中美利差擴大,但人民幣貶值壓力明顯緩解,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逆勢上行3.6%。
展望“十五五”,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改革仍是金融開放的核心議題。
業內普遍預期,人民幣未來將在三個方向發力:一是擴大在能源和大宗商品結算中的使用,推動人民幣計價逐步落地;二是強化香港、新加坡等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功能,提升跨境流動性;三是推動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和投融資中的應用,打造支付—融資—儲備的閉環。
“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態勢是‘穩步抬升、結構性突破,但仍具邊際約束’?!痹鴦偱袛?,人民幣更可能在“區域支付貨幣”和“特定品類結算貨幣”上取得實用性突破,而非短期內取代美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
儲備貨幣體系中的人民幣占比也將穩步提升。業內專家認為,驅動力在于中國龐大的經貿體量、相對穩健的宏觀環境以及人民幣資產的收益風險比優勢;而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市場深度不足以及政策透明度,則是約束因素。
王青強調,未來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適時釋放升貶動能,發揮宏觀經濟穩定器作用;同時豐富匯市風險對沖工具,提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