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千行百業,科創人工智能ETF華夏(589010)及其聯接基金所承載的,早已不止于指數的波動,而是在同步一個時代的科技自強與資本紅利。
9月11日,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宣布任命人工智能“迪埃拉”擔任公共采購部長,人類政治史翻開了前所未有的篇章。這不是科幻劇本,而是現實政治中的一幕——全球首個非人類、無實體的數字部長正式登上國家治理的舞臺。
幾乎在同一時間,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All-In》播客中預言:五年之內,人工智能的總體智慧將逼近甚至超越全人類智力之和。技術奇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現實。
如果說阿爾巴尼亞的任命是AI突破權力邊界的先聲,馬斯克的預判是技術演進的未來預警,那么,我國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則是大國對AI時代的“戰略定調”。這一中國首次以頂層設計形式出臺的綱領性文件,將人工智能從產業熱點直接躍升為國家戰略,完成了從單點突破到全局融合的歷史性跨越。
從有沒有、強不強,到用不用、怎么用——中國正在回答的,已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文明如何與AI共生的未來之問。
當人工智能以革命之勢重塑我國乃至全球產業格局,正在發行的華夏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ETF聯接基金(A類:024411;C類:024412),正成為這場科技巨變中投資載體。它不僅是布局AI核心資產的工具,還是一張駛向未來的船票——在半導體攻堅、算法崛起與場景落地的宏大敘事中,堅定捕捉中國AI產業的戰略躍遷。
科創人工智能ETF華夏(589010)緊密跟蹤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950180.CSI),覆蓋全產業鏈優質企業,兼具高研發投入與政策紅利支持,20%漲跌幅與中小盤彈性助力捕捉AI產業“奇點時刻”。萬得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該指數今年以來上漲近58%,近一年漲幅更是達到了167.46%。
全球AI產業大躍遷
在播客中,馬斯克預測,到2026年,人工智能在所有關鍵智能指標上將超越任何一個單一人類。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智慧將匹敵甚至超越全球所有人類智慧的總和。“我們將見證一個遠超我們想象的智能爆炸,這個速度是指數級的,而大多數人仍在線性思考。”
這一論斷視野宏大、野心昭然,卻也因其過于激進的推演,在業界引發了爭議。人工智能究竟將于何時跨越人類智能的邊界?這一問題,早已超越學術探討的范疇,成為一個牽動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神經的議題。
早前,被譽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頓給出的“5到20年誕生通用人工智能”的預判,已然帶著對未知風險的審慎警示,成為行業內相對理性的共識。而馬斯克的時間錨點,以更激進的姿態撕開了爭議的裂縫,將“超級智能降臨”的緊迫感直接壓向全球產業界。
無論這樣的時刻表是否將精準落位,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全球算力競賽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展開。從OpenAI的GPT系列在多模態能力上持續突破,到谷歌Gemini在邏輯推理領域刷新紀錄,再到Meta的Llama以開源生態搶占場景高地,全球科技巨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模型,用代碼與數據不斷推高人工智能的閾值和邊界。
馬斯克的預言,與其說是一種技術判斷,不如說更像是為這場白熱化的競賽又添了一把火——它迫使人類正式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終極拷問:當遠超越人類的超級智能降臨時,我們是否已準備好,與一個自己親手創造、卻可能無法控制的神明共存?
回到算力覺醒故事的開始,當黃仁勛在1993年創立英偉達時,或許未曾料想,這家公司日后會成為AI世界的“軍火商”。CUDA生態的悄然布局,GPU在深度學習中的意外崛起,直至今日H100芯片一卡難求——算力,成了AI世界的第一道鐵幕。英特爾、AMD、華為昇騰、寒武紀紛紛下場,一場圍繞硅基智慧的“軍備競賽”已然跨越國界。
在大模型的競爭層面,2017年,谷歌發布《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Transformer架構徹底重塑AI技術路線。OpenAI在微軟百億美元加持下,憑借ChatGPT打響生成式AI第一槍;谷歌倉促應戰,Meta開源稱王,中國阿里、百度、騰訊紛紛推出一線大模型。這些科技巨頭們以數據為煤、算力為電,點燃了這場智能革命的火炬。
整體看,2015年,AI領域尚無絕對的“領航者”,彼時,全球AI論文年發表量僅4421篇,傳統機器學習仍是主流,產業端多處于多元化探索的混沌期;2017年成為刺破迷霧的關鍵節點,“深度學習”關鍵詞熱度陡增,AI研究從實驗室大規模走向產業應用,全球論文數量開啟“三連跳”,2019年一舉突破萬篇大關,產業端的競賽隨之打響;2020至2023年的成熟高峰期,AI產業迎來全面爆發,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式AI成為研究前沿,上市公司的技術突破呈現“多點開花”;2024年以來,AI產業告別“廣撒網”式發展,邁入深度專業化新階段,全球上市公司開始聚焦場景落地與生態構建。
時至今日,AI競賽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走向生態全面對抗。美國主導算法與芯片聯盟,中國強推應用自主與產業鏈閉環;歐洲苦苦尋求監管話語權,中東借資本力量強勢入場。全球AI產業鏈上的每一環節,無一可置身事外——他們要么成為AI浪潮的推動者、追隨者,要么被浪潮吞沒。
我們正在見證的,亦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是一場由行業龍頭領軍、資本助推、全球產業力量重注的文明級躍遷。未來的贏家,不屬于單一技術、單個公司,甚至不限于國家,而屬于那些能率先將AI轉化為經濟與社會進步真實動力的生態系統。
萬億級產業浪潮之下:大模型時代的中國路徑
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已然被勾勒出萬億市場的輪廓。據艾瑞咨詢預測,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未來五年將以32.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疾馳,2029年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這場AI革命的中國敘事,正迎來政策、技術與產業共振的黃金時代。市場熱度亦如燎原之火蔓延,人工智能的投資價值空間,正被前所未有的力量徹底打開。
一個大國的產業敘事其來有自。2022年下半年,兩條軌跡的交匯埋下了中國AI產業狂飆的伏筆。一是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列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二是OpenAI的ChatGPT橫空出世,以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之姿,在全球科技與資本圈掀起巨浪。
彼時無人預料,很快,中國的AI發展將在全球產業競賽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5年春節期間,國產大模型DeepSeek以開源、可商用、極低成本殺出重圍——其性能比肩國際頂級模型,成本卻僅為同類二十分之一。這是技術的突圍,也意味著中國正帶領AI產業從封閉壟斷走向開放平權,并重新定義產業價值分配規則:
在算力層,國產芯片迎來系統級驗證場景,科技企業的資本開支正開啟新周期。
在模型層,迭代頻率從“年”壓縮至“月”,甚至“周”,創新速度正逼近臨界點。
在應用層,成本門檻的瓦解使得AI產品化與商業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落地生根。
某種程度上,模型平權不僅是模型側的單點變化,還是整個AI產業變革的起點,有望以模型變化為支點,撬動中國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價值的系統性釋放。如今,在產業變革的關鍵隘口,新一代大模型DeepSeekV3.1正式發布,不僅以UE8M0 FP8 Scale超高參數精度重新定義國產AI的性能天花板,也針對性適配下一代國產芯片適配。這標志著國產AI軟硬件協同邁進新階段,向“芯-模-用”一體化的全生態閉環邁出關鍵一步。
而DeepSeek的突圍并非孤例。從春晚宇樹機器人的精準舞步,到第六代戰機的驚世亮相,再到A股市場上“人工智能+”行情的持續爆發——寒武紀、科大訊飛、華為昇騰等企業被資本重新定價,這些現象并非偶然。它們共同拼湊出一幅“新質生產力”崛起的鮮活圖景,逐步消解市場對“新舊動能轉換”的疑慮,并開始重新評估中國科技企業的“硬實力”:在國內豐富的數字基礎設施積累和持續產業投入的基礎上,實現“從1到100不落后甚至領先、從0到1的突破也能擺脫路徑依賴的這一產業敘事”,仍將有持續演繹空間。
而支撐這場技術狂飆的,是中國獨有的“增長方程式”——“產業基礎×創新能力×人才儲備”的多維共振:
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攀升至28.8%,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絡基礎上,重點工業企業58.6%的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77%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為AI落地提供了最豐富的場景土壤。創新層面,2023年專利申請受理數達556.2萬件,PCT專利全球占比躍升至25.5%;2024年底突破475.6萬件的有效發明專利,讓中國成為首個發明專利超400萬件的國家。還有“工程師紅利”的持續釋放,讓中國在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穩居人才競爭力榜首,為AI創新輸送不竭智力動能。
科技周期的浪潮中,Beta力量無疑為中國AI技術奇點的來臨注入了“加速度燃料”。在政策與基建的雙重加持下,我國AI服務器滲透率達12%,液冷散熱滲透率11%;全工業門類催生的多樣化場景,推動工業軟件、AI Agent滲透率分別升至20%與7%;全球最大規模的消費電子產業鏈,則讓AIPC、AI手機滲透率分別快速突破19%與13%。
隨著8月2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進一步點燃市場對人工智能板塊的熱情。其意義遠不止于短期情緒催化——它標志著中國AI產業正式從市場自發探索,邁入國家意志與市場創新雙輪驅動的新紀元。這意味著,國產人工智能不再僅局限于商業場景中的單點突破,而是要在核心技術、標準制定和全球治理中爭奪更高“話語權”。
投資窗口
從青銅鍛造到蒸汽轟鳴,數千年不過是歷史卷軸上淡淡的一筆。轉瞬間,人工智能的浪潮已漫過時代的堤岸。此刻,AI Agent正以破竹之勢重塑大模型產品應用形態,將全球科技發展的航向拽入全新賽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浪潮。這不是泡沫,而是一場重構產業與文明圖景的深刻革命。
作為AI算力“心臟”的半導體,也在方寸之間扛起萬億級智能需求的運轉重任。資本市場亦循著該技術基石的脈絡,尋找與這場文明躍遷同頻共振的投資坐標。浪潮奔涌之下,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950180.CSI)恰似在茫茫投資海域中升起的燈塔,以其對科創板人工智能核心資產的精準錨定和對半導體的高配,成為市場投資者目光匯聚的焦點。
作為大國科技博弈的“戰略要塞”,半導體在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中的權重高達47.81%,使得指數不僅精準卡位國產AI算力自主化的核心環節,更在結構性行情中展現出強勁的進攻屬性。某種程度上,它既是一張中國AI基礎設施的“兵力配置圖”,也是一幅高彈性增長的資本路線圖。
當市場還在為篩選AI優質標的發愁時,該指數已從科創板精選30只市值較大的上市公司證券,它們或是人工智能基礎資源的探路者,或是技術應用支持的領航者,如同一柄精準的手術刀,直切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在有效反映科創板AI產業整體脈搏的同時,讓投資者得以輕松擁抱從算力底座到應用終端的全鏈條機遇。
這種布局絕非泛泛而談的 “科技拼盤”,而是經過精密校準的 “進攻利器”。前十大權重股 71% 的高占比,讓資金力量高度聚焦于產業龍頭,摒棄了分散布局的乏力感,賦予其在行情啟動時銳不可當的進攻性。若以中證二級行業拆解,半導體占比47.81%、IT服務和軟件開發分別占比15%、16.87%,與AI產業鏈契合度高,能擺脫雜音干擾,更為純粹地捕捉每一波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帶來的價值紅利。
20%的漲跌幅機制與中小盤的天然彈性,疊加高研發投入帶來的技術壁壘與政策紅利釋放的發展機遇,亦為捕捉AI產業“奇點時刻”裝上了“加速器”,讓每一次技術爆發都能快速轉化為投資收益。
業績也已昭示新方向。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7日,該指數年內漲幅56.19%,自2022年12月30日基日以來累計收益達132.95%,優于同期人工智能指數(931071.CSI)表現。另一方面,該指數成份股2025年營業收入預測達到1110.84億元,2027年有望增至1644.37億元。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不僅是指數成長性的有力佐證,亦是AI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緊密跟蹤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的基金里,科創人工智能ETF華夏(589010)已于4月9日上市,短短5個月出頭的時間(截至9月12日),二級市場漲幅近57%;另一只產品——華夏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ETF聯接(A類:024411;C類:024412)正在發行。
對人工智能主題感興趣的投資者,也可關注人工智能AIETF(515070),跟蹤中證人工智能主題指數(930713.CSI),成份股選取為人工智能提供技術、基礎資源以及應用端個股,聚集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中游,俗稱“機器人”大腦“締造者”,萬物互聯“地基”。創業板人工智能ETF華夏(159381)跟蹤創業板人工智能指數(970070.CNI),精準布局AI產業鏈龍頭,聚焦高景氣AI算力(光模塊CPO權重占比超40%)+AI中游軟件+應用,高效地捕捉AI主題行情,目前該ETF場內綜合費率僅0.20%,位居同類最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其跟蹤的創業板人工智能年內累計上漲超80%。
在AI產業前景愈發清晰的當下,華夏基金推出上述產品,正是錨定這一戰略賽道展開的長周期布局——在政策、資本與技術三重紅利疊加之下,一個屬于中國AI產業的“增長極”正在加速形成。而上述ETF及聯接基金,無疑為投資者打開了一扇分享AI時代紅利的黃金窗口,讓普通人也能搭乘科技浪潮,在波瀾壯闊的AI投資浪潮中把握時代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