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4年里,段永平把100萬美元增值到150億美元,創下眾多成功案例,比如長期持有網易、蘋果、貴州茅臺等公司股權,其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了巴菲特。但是,在段永平的投資哲學里,他并不追求“賺快錢”,而是認為投資就像種田,是個結硬寨,打呆仗的過程。
自2006年起,段永平以“大道無形我有型”為名,在互聯網上分享價值投資理念?!洞蟮溃憾斡榔酵顿Y問答錄》這本書,收錄了其在2006年至2025年間,公開發表的原創內容。全書分為投資大道、商業模式與企業文化、公司點評、人生感悟四個篇章,并收錄了段永平的部分演講與訪談。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深入了解段永平的投資理念,學習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保持平常心,堅守本分,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投機像狩獵,投資像種田
2006年,一位化名為“快即是慢”的拍賣者,以62.01萬美元的價格成功拍下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這位拍賣者就是段永平。他總結從巴菲特那里學到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這也是區分價值投資與投機的重要標準。
把這句話再進一步細化,買公司本質上是買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這里的現金流指的是凈現金流,而“未來”則涵蓋了公司的整個生命周期,而不僅僅是三五年的時間。投資的真正價值在于企業能夠帶來長期利潤。如果明知有些公司不可能實現長期發展,那么現在就完全沒有必要去投資。
很多人買股票的理由和企業的未來現金流無關。在段永平看來,投資如果不是買“未來現金流”,那么這些人很可能加入了一場零和游戲,大家互為獵手和獵物。投機像狩獵,投資像種田。狩獵游戲很刺激,但種田的人贏在心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據說在2000年的一天,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問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這么簡單,為什么別人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巴菲特回答道:“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地變富”。在書中,段永平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投資者不想賺大錢。但是,知道什么事不可為,比知道什么事可為要重要得多。
在段永平的“不可為”清單中,有三條重要原則:不做空,不借錢,不懂不碰。
對于不做空,有的投資者認為,當股價過高時,基于對企業價值的估算,做空也是一種“價值投資”。然而,段永平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做空百度并虧損約2億美元的經歷,稱其為“失去平常心的愚蠢行為”。他承認,當時雖然看到了一些負面信息,但忽略了對百度有利的重要因素。通過這次經歷,他總結道,永遠不要做空,因為市場可能瘋狂到難以想象的地步,而時間往往不會站在你這邊。
關于不借錢,有人會問:既然做生意可以貸款,為什么不可以借錢買股票?段永平認為,做生意的借款人通常對生意深入了解,并且有明確的還款日期。而借錢買股票則不同,通常是用其他股票做抵押。一旦市場大跌,會隨時面臨平倉的壓力。這和做空一樣,人們永遠無法預知市場會有多瘋狂。即使是像蘋果這樣優秀的公司,在過去20年里,股價從高點下跌40%或者以上的情況也至少出現了10次。對于加杠桿的投資者來說,一生只要遇到一次這樣的瘋狂下跌,就可能遭受巨大損失。巴菲特也曾說過,即使只有1%的破產風險,你也不應該干。
什么是不懂不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懂”。在段永平看來,“懂”主要體現在兩個關鍵點上:一是商業模式;二是企業文化。理性的投資者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他們能夠憑借對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的理解,大致判斷出一家公司未來現金流折現的范圍,從而不會被恐懼和貪婪左右。從投資角度看,真正看懂一家公司的表現是,你壓根不想把它賣掉。而那些沒看懂的公司,很容易辨別:一旦股價下跌,你就急著拋售;股價稍微上漲一點,你也想著趕緊出手。投資的核心在于,要把資金投向那些你真正懂的公司。說得更直白些,當你買入一只股票時,其實就是在買入這家公司本身。
估值是一門“功夫”
在投資領域,估值是一門藝術。在段永平看來,估值本質上是一種“功夫”。
在中文的語意中,“功夫”一詞包含著時間的積累。有的人誤以為有個神秘公式可以用來估值,但實際上,估值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了解企業。有時候,做出一個投資決策并不需要很長時間,但其背后卻是多年積累的結果。
在書中,段永平指出,在投資一家公司時,投資者常常被市盈率誤導。其實,它是一個歷史數據,反映的是公司過去的盈利情況,未必能說明未來。相比之下,凈資產收益率是個更為有用的指標,可以初步篩選出不適合投資的公司。但是,它也不能作為投資公司的核心指標。如果一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表現良好,投資者還要進一步分析其債務水平、企業文化,以及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等。甚至企業是否分紅或回購股票,也不能作為是否投資的關鍵因素。真正能夠盈利的好公司,最終一定會通過多個途徑將利潤分享給股東。在投資中,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為重要,因為前者是真正利潤的來源,這也是價值投資里最難的部分。投資需要把注意力聚焦在尋找好公司上,因為好公司不怕所謂的經濟蕭條。從長遠來看,“時間是平庸公司的敵人,是偉大公司的朋友”。
那么,對投資者而言,什么是好公司?段永平用一場長期的“賽馬”來比喻:商業模式像馬,管理層加企業文化像是騎師,而經營結果就是比賽結果。商業模式就是企業盈利模式。好的商業模式,一般都通過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來實現,其利潤和現金流長期表現優秀,而且競爭對手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很難與之競爭。換句話說,好公司擁有對手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在段永平看來,低價競爭策略往往靠不住。價格戰一般發生在產品差異化很小的行業,比如航空業。除非某航空公司的安全性被懷疑,否則大部分消費者只關心從A地去往B地的成本。對企業而言,價格戰有點像核武器,能不用就別用,因為最后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同樣,投資者也不應過分迷信企業的技術優勢。常見的誤解是很多人分不清核心競爭力和核心技術的區別。用戶購買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也不是硬件,而是好用的產品。技術是隱藏在產品里的,最值得稱道的技術是用戶看不到的技術。例如,指紋識別技術曾在很多電子產品上出現過,但蘋果手機的指紋識別功能,卻讓人幾乎意不到它的存在。技術優勢很少能成為企業的護城河,而形成這種技術的文化才是。
利潤之上的追求
企業文化主要由使命愿景和核心價值觀構成。通俗地講,企業文化就是明確什么是對的事情,以及如何把對的事情做對。
在書中,段永平在回顧自己擔任CEO經歷的時候提到,幾乎每天都有一線銷售人員向他建議,希望公司能增加產品的種類。然而,決策者要清醒地面對這種要求。CEO的主要任務不是尋找機會,而是對機會說不。大公司并不一定需要復雜的業務,比如蘋果的業務就不復雜。從更長的時間看,企業文化更重要。一個好的企業文化可以維持一個好的董事會,而董事會能找出優秀的CEO。
好的企業文化倡導“利潤之上的追求”。利潤之上的追求,指的是把消費者的需求放在公司短期利益前面。比如,蘋果的盲人系統致力于讓用戶獨立完成購物、社交等復雜操作。對此,庫克是這樣說的:“當我們付出努力,為了讓盲人也可以使用我們的設備時,我是不會考慮該死的投資回報率的。”
現實情況是消費者導向與市場利益導向有時難以明確區分,因為好賣的產品往往也是消費者所喜愛的。然而,消費者通常會根據現有的產品來形成自己的偏好,這使得市場導向容易陷入短視。相比之下,那些專注于消費者體驗的公司往往會看得更遠,因此推出偉大產品的可能性也更大。
大多數公司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考慮的是有沒有錢賺。然而,有利潤之上追求的公司會先問自己兩個問題:“這是對的事情嗎?”“這是該賺的錢嗎?”短期來看,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方式似乎沒有區別,但是20年后差別會非常明顯。正如《基業長青》一書所說,真正優秀且能夠持續經營的企業,利潤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
從“不做空,不借錢,不懂不碰”的底線原則,到“定性分析優于定量”“好公司擁有護城河”的判斷標準,再到“利潤之上的追求”這一企業文化的內核,段永平的投資思想體系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回歸事物本質。即在任何時候,尤其是面對挫折與誘惑的時候,能夠排除外界干擾,回到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與對錯。這就是段永平所推崇的平常心。其實,本書不僅闡述了一種投資理念,同時也傳遞了一種生活態度:在喧囂中守住本心,在復雜中抓住本質,讓每一次選擇都成為“對的事情”。畢竟,真正的大道,沒有捷徑,它只在腳下的每一步踏實前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