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經濟多重因素交織,美聯儲本次降息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雖然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不少人仍心懷疑問,尤其是在特朗普的陰影籠罩之下,降息的底氣何來?是美聯儲一貫的理性操作嗎?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認為,這個舉措并沒有明顯偏離經濟規律。美聯儲當前承受的政治壓力的確顯著加大,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就決策本身而言,是有數據支撐基礎的。在7月的上一次會議上,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原因是當時官員們判斷,高通脹風險仍然比就業走弱更突出。但鮑威爾當時也指出,如果通脹與就業風險達到“完全平衡”,就意味著政策應逐步轉向更中性的立場。到本次會議時,就業市場的數據已發生明顯變化。
數據顯示,自7月底以來,美國非農就業數據連續被下修。截至6月的三個月,月均增長由15萬降至9.6萬;截至8月的三個月進一步降至2.9萬。同時,7月以來失業人數首次超過職位空缺,這是自2021年經濟重啟以來未曾出現的情況。與此相對,更高關稅雖然推升了一些商品價格,但整體影響尚不確定,且美聯儲目前更傾向于認為這可能屬于一次性、短期的價格沖擊。柯靜說,在美聯儲看來,就業下行風險已變得更為突出,而關稅對通脹的影響仍不確定且可能是暫時性的。正因如此,鮑威爾才說美聯儲判斷風險平衡已經發生變化,政策可以更趨于中性化,也就為此次降息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