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1年,并購13次,匯金股份(300368.SZ)的“買買買”仍在繼續。
近日,匯金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現金方式通過股權受讓取得庫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庫珀新能”,874631.NQ)的20%股權;同時,庫珀新能的股東于春生通過向上市公司委托或讓渡不少于31%表決權的方式,保證上市公司擁有標的公司的表決權比例不低于51%。
不過,此番收購并未給公司股價帶來提振。Wind數據顯示,9月1日—9月10日,匯金股份的股價合計下跌12.93%。另據Wind數據,9月1日—9月10日,主力資金凈流出匯金股份金額達7.5億元,8個交易日中只有一日是資金凈流入狀態,其余均為凈流出。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匯金股份自2014年上市以來就不斷進行并購,以提振公司業績,但也多次出現“收購—商譽減值—再收購”的情況。
對此,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記者指出,匯金股份股價連續下跌問題核心在于監管風險。今年7月深交所將匯金股份列為“重點監控證券”,疊加公司連續三年虧損,資金恐慌性撤離。收購本身是利好,但市場更關注其能否真正改善基本面,導致短期拋壓。
切入新能源賽道
匯金股份主營業務涉及智能制造業務、信息化系統集成業務、信息化數據中心業務及供應鏈業務。從2025年半年報來看,公司金融專用、智能辦公及自助終端設備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比重近四成。
此次擬被收購的標的公司庫珀新能,是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風電塔筒內部設備和風電建設智能裝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對于匯金股份跨界收購的動機,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張思遠向記者指出,匯金股份的傳統金融設備業務持續萎縮,凈利潤連續三年虧損,亟須通過跨界收購尋找新增長點。庫珀新能作為風電塔筒設備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2022—2024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51%,且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2.85%,業績穩定性較強。通過收購20%股權與表決權委托,匯金股份可快速切入新能源賽道,將庫珀新能納入合并報表以改善業績。
“此番收購是公司謀求轉型的關鍵一招。”田利輝向記者表示,新能源賽道前景廣闊,庫珀新能主營儲能業務,與匯金股份現有業務存在協同空間。通過股權受讓+表決權安排,既控制了標的公司,又規避了直接控股的高成本,是典型“輕資產”轉型策略。
“這次收購的方式也值得關注。”濟安研究院研究員萬力向記者指出,雖然匯金股份只拿下20%的股權,但通過表決權委托,公司可以實際掌握控股權。這種“輕資產控股”模式,可以在相對較低的資金投入下,把標的并表到自己的財務報表中,迅速提升規模和盈利水平。對于匯金股份,這是緩解財務壓力的重要一步。“因此,不難看出,這是一次典型的‘賽道切換+輕控股并表’的戰略動作,既有短期改善報表的訴求,也有長期產業轉型的考量。”萬力說。
對于庫珀新能和匯金股份之間產生的協同作用,萬力表示,從表面看,兩家公司所處的行業差異較大,但在更深層次,兩者在制造工藝、系統集成、設備數字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交集。匯金股份在設備研發、工控系統、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經驗,可能為庫珀新能的產品升級、生產效率提升提供支持。同時,庫珀新能深耕風電建設環節,客戶多為整機廠和塔筒廠。未來如果能把匯金股份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嵌入到風電裝備里,有可能形成新的差異化競爭力。
“不過也要看到現實難點。”萬力指出,兩家公司原有客戶群和市場生態幾乎沒有交集,銷售渠道和認證體系完全不同。協同要真正落地,需要管理層有清晰的整合思路,避免出現“拼盤式并購”后互不相干的情況。因此,從短期看,更大的協同可能來自生產和管理端的效率提升,而不是立刻創造新市場。
主業疲軟
記者注意到,匯金股份近幾年的業績都表現不佳。
Wind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匯金股份的凈利潤分別為-3.2億元、-2.8億元、-2.9億元和-4039.2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3月14日,該公司還收到了河北證監局出具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載明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虛增利潤總額1524.52萬元)。2024年5月10日,公司收到河北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股票自2024年5月14日起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名稱由“匯金股份”變更為“ST匯金”。
后因公司已就行政處罰決定所涉事項對相應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進行追溯重述,公司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因素已經消除,自行政處罰決定書作出之日起已滿12個月,公司符合撤銷股票交易其他風險警示的條件。2025年5月26日,公司股票被撤銷其他風險警示,股票名稱變回到“匯金股份”。
對于匯金股份長期業績不佳的原因,田利輝向記者指出,主業疲軟、轉型遲滯是連續虧損的主因。收購庫珀新能或能帶來短期業績增量,但新能源賽道競爭激烈,能否盈利存疑。若業績不及預期,商譽減值風險將加劇虧損,形成“收購—減值—虧損”惡性循環。
張思遠向記者指出,匯金股份連續虧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傳統業務下滑,金融機具市場需求萎縮;第二,受到資產減值拖累,公司2022—2023年計提商譽減值合計4億元,信用減值損失超1.5億元;第三,公司費用高企,特別是在2025年上半年,三費(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占營收的比例為44.29%,財務費用因借款利息支出壓力較大。
萬力指出,匯金股份過去三年連續虧損,主要原因在于主業遇到瓶頸。一方面,其傳統業務所在市場趨于飽和,行業競爭激烈,毛利率下降;另一方面,公司在業務調整過程中,剝離或減少了一些子公司的并表范圍,導致收入規模明顯縮水。再加上歷史上信披違規被罰、商譽減值等問題,投資者信心受到影響,融資能力下降,也進一步加重了盈利壓力。
此前并購標的頻現大額商譽減值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至今,匯金股份并購事件多達13起,但其中有多次收購都出現了并購后不久出現商譽減值,最終對公司產生不利影響的情況。
在2014年上市當年,匯金股份先后收購了上海棠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棠棣信息”)、北京東方興華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方興華”)。
從收購公司業績表現看,東方興華和棠棣信息兩家公司在被收購當年分別貢獻凈利潤452.01萬元、913.00萬元,占匯金股份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9.98%、20.17%,確實拉動了匯金股份的業績。
2015年,匯金股份分別以3.3億元收購深圳市北辰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辰德科技”)55%股權。
然而,并購雖然短暫帶來業績增長,但由于部分并購標的業績不達預期,導致匯金股份在2017年對棠棣信息、北辰德科技、東方興華收購形成的商譽計提減值準備2.4億元,對公司年度業績造成了重大不利影響。次年,匯金股份出清了東方興華和棠棣信息。
2018年,匯金股份又收購了北京中科拓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拓達”)。收購當年,匯金股份便扭虧為盈。匯金股份對扭虧的解釋是:報告期內中科拓達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對公司業績產生顯著積極影響。
2019年,匯金股份繼續“買買買”,收購了山西鑫同久及其他公司的股權; 2022年,匯金股份又以超6倍的溢價收購虧損狀態的重慶云興網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興網晟”)36.4%股權,試圖進軍數據中心業務。
然而, 上述的許多并購不僅未能幫助公司實現賽道切換,反而過多占用了公司的資金與精力,導致其錯失了傳統業務轉型的關鍵窗口期。到2021年,匯金股份對中科拓達商譽計提減值準備3553.58萬元,2022年再次減值1.08億元。也是在2022年,云興網晟商譽減值1009.2萬元,山西鑫同久商譽減值111.6萬元。2023年,匯金股份清倉出售了持有的云興網晟51%股權。
2023年和2024年,匯金股份均在年報中提醒了商譽將面臨減值計提的風險,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根據匯金股份發布的年度計提信用及資產減值準備公告,2023年和2024年,匯金股份的商譽減值均由中科拓達產生,其中2023年中科拓達包含商譽資產組減值約1.44億元,由公司收購形成的商譽承擔的部分約為1.01億元。2024年中科拓達包含商譽資產組減值6611.01萬元,由公司收購形成的商譽承擔的部分約為4627.71萬元。
雖然中科拓達連年計提商譽減值,但2025年4月,匯金股份又收購了中科拓達30%的股權。
田利輝向記者指出,公司陷入“收購—商譽減值—再收購”的怪圈,本質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被動選擇。當前監管趨嚴,公司需謹慎評估收購標的質量,避免重蹈覆轍。真正出路在于夯實主業,而非依賴資本運作。
“商譽減值是所有依賴并購的公司都要面對的風險,”萬力向記者指出,對匯金股份而言,一旦標的未來業績不達標,商譽就必須減值,直接體現在利潤表上。這不僅會讓當期利潤大幅下降,還會侵蝕公司的凈資產,削弱股東權益。
“更重要的是,資本市場會因此質疑公司的并購決策能力和整合水平,投資者信心可能再度下降,導致融資環境趨緊。對于一個正努力轉型、試圖重建市場信任的企業來說,這種沖擊無疑是雙重的。”萬力說。
對此,匯金股份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公司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優化內部管理與資源整合。公司將通過完善內部控制流程,深度整合子公司優勢資源,從管理、業務、財務、制度和文化等多維度充分釋放協同效應,提升子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和經營效率,確保其業績穩健增長,從根本上降低商譽減值風險。二是審慎開展投資并購活動。在未來的投資并購決策中,公司將秉持審慎原則,嚴格篩選投資標的,深入開展盡職調查,精準評估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市場競爭力及潛在風險。同時,聚焦于與公司主營業務關聯度高的領域,實施外延式拓展,確保并購項目與公司戰略高度契合,從而有效提升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從源頭上減少商譽減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