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王”騰訊儼然已經在600港元以上站穩腳跟。
9月18日,騰訊股價報642港元/股,而三年前,騰訊的股價卻不及如今的三分之一。
當時,騰訊不同的業務板塊面臨著不同的變革難點,市場也在質疑這家互聯網巨頭的未來。
比如云業務就曾為了追求收入規模,承接集成項目、同質化業務、硬件轉售業務,帶來了相當一部分低質量、不可持續的收入。
2022年,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曾談道,要為云業務“減脂增肌”,“寧要150斤的肌肉,也不要200斤的虛胖”。
如今,這個目標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在接受時代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三年騰訊云的毛利得到了大幅改善。
在8月發布的二季報中,騰訊曾經透露,包含云業務在內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盈利明顯改善,收入同比增長10%至555.4億元。
2025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以下簡稱“數字生態大會”)上透露的數據顯示,騰訊云服務的海外客戶規模在過去一年同比增超100%。
國際化和智能化,是騰訊云尋求的兩個增量。湯道生在數字生態大會國際出海峰會提到,要“向智能化要產業效率,向全球化要收入規模”。
在AI浪潮下,云市場正在快速增長,騰訊云試圖在內卷的云市場走出一條差異化的道路。
95%以上游戲廠商首選?
“出海業務現在應該是騰訊云增速最快的一個板塊之一。”李強在接受時代財經等媒體采訪時透露,過去三年,騰訊云國際業務持續保持雙位數增長。
事實上,在國際云計算市場,騰訊云除了要應對來自阿里云、火山引擎等國內同行的競爭,還要面對外資云巨頭的壓力。國際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全球云計算市場中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占據了超過74%的市場份額。
在這個背景下,出海業務如何獲得加速增長?
在李強看來,從技術層面來看,客觀而言,當前國內云計算廠商與海外同行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已不存在顯著的技術代差。同時,云計算是供應鏈密集型行業,中國廠商在硬件采購、數據中心建設、本地化服務等環節具備規模效應,因此在成本效益上具備獨特優勢,形成了明顯的后發競爭力。
除了技術層面,多位騰訊高管在接受時代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談到了“場景”。
李強提到,對于出海中企來說,騰訊業務遍布全球,還積累了豐富的合規經驗。因此,騰訊云能夠確保在地緣政治割裂的背景下,中企在海外的應用能夠合規、不間斷地運行。
湯道生則指出,騰訊云出海的最大優勢在于依托騰訊生態(如游戲、金融等)豐富的場景應用經驗,這能為新用戶提供安全感。
以游戲為例,游戲體驗的流暢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直接決定著一款產品能否成功走向全球。湯道生透露,90%以上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和95%以上頭部游戲公司,出海都選擇了騰訊云。在歐洲市場,騰訊云在2024年憑借更低延時的能力,吸引來了不少新用戶。
6.5億美元砸向中東和印尼
除了全球化,騰訊云的另一個發力點,是智能化。
“AI使用場景非常多,有一部分已經融入云產品中;另外一些正在做探討和推進。”湯道生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海外客戶了解到騰訊云在多場景中AI能力實踐后,就對相關服務非常感興趣。他提到,目前騰訊正在和東南亞合作伙伴推進相關應用。
AI產業落地需要充足的算力儲備。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云總裁邱躍鵬表示,騰訊云依托異構計算平臺整合多種芯片資源,向外界提供高性價比的AI算力。目前,該平臺已全面適配主流國產芯片。
為滿足國際客戶需求,騰訊云正在加快海外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
今年4月,騰訊云宣布將在大阪建設新可用區。這是騰訊云在日本建設的第三個可用區,旨在為日本關西地區企業及合作伙伴提供更高效的基礎設施支持。
截至今年上半年,騰訊云全球已經設立11個區域辦公室,部署了9個全球技術支持中心。據時代財經了解,騰訊今年將繼續加大海外投入,計劃在中東投入1.5億美元,在沙特落地首個數據中心;計劃在印尼投入5億美元,在印尼建設第三個數據中心。
在李強看來,基礎設施加速建設對騰訊云提供本地化服務支持大有裨益。“我們的全球技術中心提供7×24小時服務。在海外市場(使用外資云的客戶)如果不是超級大客戶,很難獲得這么及時的響應和服務。從客戶反饋來看,我們在服務體驗方面已優于諸多國際云廠商。”
目前,騰訊云國際業務已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李強透露,騰訊云出海業務中,海外本地客戶占比在大幅度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