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18日,今年下半年以來,共有415家外資機構現身A股上市公司調研名單,合計調研次數達1885次。外資機構密集調研反映出對中國經濟韌性、A股市場投資價值及細分賽道機遇的高度關注。從調研頻次、聚焦板塊到核心標的,外資機構用實際行動釋放出看好中國資產的積極信號,同時,多家機構也明確表態,看好中國市場的長期配置價值。
調研頻次高、覆蓋廣
從調研頻次來看,下半年以來,外資機構對A股上市公司的調研呈現“高頻次、廣覆蓋”的特征。在參與調研的415家外資機構中,多家國際知名機構表現尤為活躍。其中,知名對沖基金Point72以63次調研位居外資機構調研次數榜首,其重點關注的個股包括寧波銀行、濰柴動力、奧普特等。此外,高盛、美銀證券、花旗環球等國際知名機構表現也較為活躍,調研次數均超過40次。
從調研的板塊分布來看,外資機構重點聚焦工業機械、電子元件、集成電路、電子儀器、醫療保健設備等領域。據統計,匯川技術、埃斯頓、華明裝備、奧普特等標的,均獲得80家以上外資機構調研。
在密集調研的同時,多家外資機構通過市場評論、策略報告等形式,明確表達了對中國經濟及A股市場的樂觀判斷。
富達基金基金經理張笑牧表示,當前全球政治經濟局勢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使得投資者對具有較高確定性的資產興趣濃厚。展望全球,中國是同時具備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大戰略縱深的經濟體,能夠在地緣政治環境愈發復雜的趨勢下,體現出較強的經濟和社會韌性。
在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學家劉培乾看來,盡管當前中國經濟仍處于回穩階段,但多項重大發展趨勢提振了市場信心。2025年初的“DeepSeek時刻”、新興消費崛起,加上出口貿易及人工智能(AI)相關投資的強勁需求,重振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
聯博基金市場策略負責人李長風認為,結合中國企業結構改善,以及國債利率下行背景下股票資產吸引力的提升,海內外資金仍有望共同推動A股市場穩步上行。
青睞科技等賽道
從調研標的及外資機構觀點來看,外資機構對A股細分賽道的布局邏輯清晰,科技、高端制造、醫療保健設備等領域成為共識性選擇,同時部分機構也關注消費、新能源等板塊的結構性機會。
威靈頓投資管理在《看好新興市場再度崛起的十大理由》中提到,對中國資產保持謹慎樂觀的理由是,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仍屬最大,占比近30%。中國已轉向更加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涵蓋消費與服務業,以及在電動車、人工智能、機器人、高端制造和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創新。從調研數據來看,中微公司、時代電氣、匯川技術等科技及高端制造標的,均獲得多家外資機構反復調研。
聯博基金對“反內卷”等一系列政策持積極預期,認為其有望持續強化中國企業分紅水準、提升凈資產收益率,吸引更多長期投資資金流入,并進一步結構性改善中國股市估值相對其他市場偏低的狀況。李長風認為中國股市具備中長期配置價值,尤其是那些持續投入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產品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仍有機會實現穩健盈利。
醫療保健設備領域同樣受到外資機構重點關注,聯影醫療、邁瑞醫療、澳華內鏡等標的下半年以來調研熱度居高不下。業內人士認為,從市場需求來看,人口老齡化及居民健康意識提升,為醫療保健設備行業提供了長期增長動力。
外資機構頻繁調研的背后,是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韌性和產業升級趨勢的認可。從科技創新到高端制造再到醫療健康,外資機構正在通過深入調研,精準捕捉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