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生物醫藥領域,部分國產創新藥在療效上展現出了能媲美國際藥企明星藥品的表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制藥企業斥巨資和中國
在生物醫藥領域,部分國產創新藥在療效上展現出了能媲美國際藥企明星藥品的表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制藥企業斥巨資和中國藥企展開合作。

今年年初,中國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以極低的開發成本和強大的性能獲得了世界的矚目,而其實在生物技術領域,中國也正在迎來類似的“DeepSeek時刻”,中國藥企正在從過去的仿制藥時代進入到創新藥時代,并且吸引了眾多的國際合作。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授權合作:外方獲得在中國以外市場對中方藥品或相關技術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利。

宏觀上來看,美國生物醫藥數據公司DealForma在今年5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在全球大型授權交易,也就是首付款達到5000萬美元或以上的交易中,按數量看占比已達42%,這一比例與去年的27%和前年的20%相比顯著增加。

一些亮眼案例,就例如今年5月輝瑞支付了12.5億美元的首付款,獲得了三生制藥一款創新藥在海外市場的授權。此外,今年上半年,美國制藥公司艾伯維、默沙東和再生元等,和中國藥企總計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授權合作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藥企阿斯利康,在過去兩年間已和十多家中國創新藥企達成了授權合作。其CEO接受CNBC采訪時也表達了對中國創新實力的看好。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生物技術行業如今的突破,是過去多年中國政府和企業持續投入的結果。是這些積累,推動了中國藥企研發出了越來越高質量的創新藥。

新加坡畢盛資產管理創始人 王國輝:中國政府深知必須鼓勵生物醫藥公司加大創新投入,實際上這項工作多年來一直在推進。因此我認為在未來幾年,我們將在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看到許多成果和進展。

杰富瑞分析指出,從國際藥企的角度來看,當前他們正面臨藥價下行的壓力,以及重磅藥物專利即將到期的挑戰。也正因如此,一筆又一筆的國際合作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