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的快速發展,智能算力已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9月18日,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上,正式發布全球最強算力超節點和集群,并宣布華為將開放靈衢2.0技術規范。
“這一系列舉措不僅顯現出華為在算力基礎架構上的系統性突破,更揭示出中國AI產業在高性能計算自主演進路徑上的關鍵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算力超節點是高度集成、高速互聯的算力模塊,而集群是多個超節點或服務器的組合,它們共同通過規模化與協同化的方式,突破單機算力極限,為大規模AI訓練和高性能計算提供高效、可擴展的算力底座。
“算力過去是、未來也將繼續是人工智能的關鍵,更是中國人工智能的關鍵。”徐直軍表示,“基于中國可獲得的芯片制造工藝,華為努力打造‘超節點+集群’算力解決方案,來滿足持續增長的算力需求。”
華為此次發布的超節點方案,并非單純追求單點算力峰值,而是通過架構創新最大化整體系統效能。其自研的互聯協議靈衢突破了大規模超節點互聯的技術瓶頸,實現了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的高效協同與彈性擴展。
華為將超節點技術引入通用計算領域,推出全球首個通用計算超節點,天然適合共享大內存、分布式數據庫、大數據分析和低延遲大流量的業務,未來可用于金融、電信等行業。
“這一系列動作,意味著華為正在從‘替代IOE’走向‘重構基礎架構’。”一位不愿具名的云計算架構專家說,“華為不僅要解決AI算力問題,更要推動傳統關鍵業務系統轉向分布式和云原生,這背后是整個產業底層邏輯的重構。”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華為宣布對外開放靈衢2.0技術規范,徐直軍也表示,希望產業鏈基于靈衢積極研發相關產品和部件,共建靈衢開放生態。這一開放策略有意通過標準化互聯協議,降低集群計算生態的碎片化,推動形成規模化、可互操作的算力基礎設施體系。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在短期內將直接推動國內AI算力基礎設施的升級,為大模型訓練、科學計算等場景提供更強支撐。中長期來看,其通用計算超節點若在關鍵行業成功應用,將加速傳統集中式系統向分布式架構遷移,重構企業IT市場格局。
“互聯協議是超節點集群的‘神經中樞’,華為選擇開放靈衢,有望定義下一代算力集群的互聯標準。”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科學與工程系主任謝濤認為,“如果成功,將極大促進國內算力組件廠商的協同創新,但也面臨如何平衡開放控制與生態主導的挑戰。”